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

從《廢棄的生命》看《江湖在哪裡》


在鮑曼《廢棄的生命》一書中,他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國家機器的運作,特別的是他從權力所設計出的秩序中,看那些被排除在外的、普遍被漠視的「廢棄物」。他的論述方式挑戰主流的社會大敘述,一般來說,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體制總是告知大家努力用功做個好孩子,換句話說,那些成績不好的、拿不到乖寶寶印章的同學們,由於懶惰、散漫只能被歸入壞孩子的行列。這樣的分類從小到大,不停地劃分出有用、無用的人,而劃分的標準也就是人們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準:擁有的貨幣數量。鮑曼深究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,以剝削勞動力讓少數的既得利益者擁有物質享受,他在論述中告訴讀者,我們都身處其中的遊戲規則看似自由,但公平?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機會與可能,來為自己的人生奮鬥,「努力」追求一個更幸福美好的理想世界,那裏有自動控溫的冷暖氣、隨光照調整的窗簾、美麗的裝潢和超大的電視,這是一種把大家的雙眼蒙蔽的迷思。

  我想到曾在電視上聽過一個相當勵志的故事,一個中年人說著自己從騎腳踏車送豆腐,幾次跌倒滿臉全豆花,心疼的是地上的豆腐,後來他搭上現代化的列車,靠著努力和機運創立自己的盒裝豆腐公司。在《努力工作》[1]裡作者寫他父親,一個開著小貨車四處兜售衛生紙的販仔,「我想起我爸常說的,為何沒有賺到什麼錢,他從沒偷懶不錯啊。[2]一般情況下,一份工作的價值似乎決定於貨幣取得的多寡,因此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,有人成功,有人一輩子跑給錢追。而《廢棄的生命》,正是從失業問題開始討論,「『過剩意味著數字上多餘的、不需要的、沒有用的[3],而這些多餘的失業者,沒有工作的同時意味著沒有社會的位置。有趣的是,維基百科的〈失業〉中,寫著「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。」我認為在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,可以發現與鮑曼的論述相互呼應的歷史進程,剝削鄉村的勞動力和資源,扶植工業,所有的發展以創造最高產值為目的。鮑曼接著提出兩種對待世界的模式來說明,「廢棄物」的產生與思維的改變息息相關:年年再生的農業耕種與資源掠奪的採礦。接下來以吳音寧的《江湖在哪裡[4]進一步說明。

    書中幾乎是以編年的方式細數從五0年代到八0年代的農業發展,再到2004年的白米炸彈客事件,而她也與鮑曼不謀而合地提出國家機器的制度「設計」之運作,「時代不是湊巧的,而是設計過的,離農的人口,剛好符合一九五三年元月推出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中,被扶植的大工廠所帶出的下游小工廠,對勞動力迫切而大量的需求政府有意壓低農民所得,為的是讓那些務農的人移轉到工業去[5]」六0年代,「村裡繳不出水租而被抓去關的農民,在家人奔走借貸,趕緊籌錢繳納後,放出來時,往往被剃了光頭,作為『犯罪』的印記。[6]在那個時期,農民的負擔包含:田賦、加隨賦徵購、加肥料換穀、加房捐、戶稅、防衛捐、綜合所得稅、各種貸款、水租。在鮑曼的論述中,也提及達不到秩序所劃設的標準的人們,「被指責為懶惰、具有邪惡目的以及犯罪傾向。[7]所謂的公平分配始終不在政府的考量之內,先是抽出農村的勞動力、榨取農業的剩餘價值,而近幾年接續上演的是政府向農民徵地,吳音寧稱之為〈世紀末農地大清倉〉[8],公視還製作了《炒地皮、剝人皮──農地徵收事件簿》,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細數,北從南港202、土城、竹東二重埔、竹北璞玉計畫、竹南大埔、後龍灣寶、中至台中后里、台中烏日甚至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等系列徵收案例,突顯的都是『地方政府假經濟發展之名擴大徵收範圍』的邏輯。……1940年代至今,台灣不斷重工商、輕農業的偏斜政策,讓農村從糧倉變成1960年代的「人倉」(提供勞動力),直至現在的「地倉」。[9]一層一層的權力宰控,讓貧窮的農村景貌有如廢棄物一般被放棄,政府欲將農地改造成為有更高產值的工業區或住宅區。政府與人民爭地,而人民要與財團爭地,《海角七號》中一句經典台詞:「山也BOT海也BOT」反映的是財團一步步近逼,鯨吞原本人人都可自由徜徉的山海風景,從阿里山、安平濱海遊憩區、東海岸美麗灣、七星潭、大鵬灣……,所有被標舉的好山好水以及一個又一個的工業區開發案,這些「設計」的背後需要民間團體以多少的努力才能夠戳破經濟發展的進步論述?當又一個新的理想跟口號產生,一個新的開發區域被劃定,原本在其上的農作物或農民都成為等待被剷除、被驅逐的廢棄物。

  老師在課堂上補充說明,在傅柯的論述裡,微型權力自各處滲透,欲將無用之人改造成為有用於社會之人,在鮑曼的廢棄物論述裡,無用的廢棄品不可再度返回秩序的內部,如同雕刻,那些多餘的、被去除的部分,是成就藝術品的必要環節,因此接下來的命題並不是檢討既訂的標準尺度所造成的問題,而是考慮如何處理廢棄物。但弔詭的是「設計就是預示廢棄物的永恆堆砌和問題的不斷出現,或是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不斷出現。[10]可預見的是,這一本「政府的作文簿」將不斷寫下新的內容。


[1] 吳億偉著,《努力工作:我的家族勞動紀事》,臺北(印刻,2010年)。
[2] 吳億偉著,《努力工作:我的家族勞動紀事》,臺北(印刻,2010年),頁136
[3] (英)齊格蒙特˙鮑曼(Zygumint Bauman)著,《廢棄的生命》,江蘇(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年),頁4
[4] 吳音寧著,《江湖在哪裡》,新北市(印刻,2007年出版)。
[5] 吳音寧著,《江湖在哪裡》,新北市(印刻,2007年出版),頁61
[6] 吳音寧著,《江湖在哪裡》,新北市(印刻,2007年出版),頁108
[7] (英)齊格蒙特˙鮑曼(Zygumint Bauman)著,《廢棄的生命》,江蘇(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年),頁6
[8] 吳音寧著,《江湖在哪裡》,新北市(印刻,2007年出版),頁325-361
[9] 公視《炒地皮、剝人皮──農地徵收事件簿》網站:http://pnn.pts.org.tw/main/PFocus-expropriate/expropriate.html
[10] (英)齊格蒙特˙鮑曼(Zygumint Bauman)著,《廢棄的生命》,江蘇(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年),頁1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